好好的一個家庭,突如其來的變故,這叫人該如何去面對與接受──看似悠閒自在的裝扮,眼眸裡卻充滿了空洞與孤寂,劇中的查理,在911事件裡失去了妻女,造成心裡的重創,漸漸地產生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跡象,開始逃避一切有關妻女的人事物,表面上查理看似是失憶,而事實是他不願意去回想,更不願意與他人提起到妻女,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去平穩的談論到她們,在最後查理躊躇卻下定決心向岳父岳母的表白:「我什麼都沒有了,但是你們還有彼此。」雖然查理的岳父岳母求好心切地要與他共同分擔失去親人的痛楚,可是查理需要的,是靠他自己的步調去摸索與面對,而不是他人的步調。

  人們總是以「時間可以淡忘一切」來去安撫他人,可是,時間真的可以淡忘一切嗎?為什麼人們總是自認為可以將當事者從無底的痛苦深淵中拯救出來?為什麼總是以為簡單的幾句道理就能讓人省悟?自己不是當事者,又如何明白那種傷痛有多麼地痛,像心被萬針不斷地刺傷,就算在充滿氧氣的空間卻仍會令人感到窒息的痛楚,可能因為某件小事物而聯想起,腦海不自主地浮現悲痛的畫面,瞬間的崩潰,到底該如何去面對?這種痛不是有他人的陪伴就能改善,更不是靠時間去淡忘,深植內心的傷痛,倘若沒有釋懷,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釋懷,並不是忘卻悲傷,而是勇敢地去面對悲傷,學會釋放自己,如此的內心療程,艱辛是必然的,然而只有勇敢地"從心放下",才得以真正的重新開始。

  另一方面,強森擁有幸福的家庭、優渥的收入,但工作上與同事的理念差異和與太太無法坦誠相對的雙重壓力下,讓他感到流失自我,總是壓抑情緒的強森,漸漸地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在偶然巧遇查理下,藉由陪伴查理,想拯救查理之中,讓自己慢慢地重新擁有自由自主的空間。

  許多人,在步入婚姻之後,會漸漸地失去了自己的休閒與空間,甚至是朋友,大多的時間改為努力工作與陪伴家人,然而如此的生活,久了,便會迷失的自己,也很有可能因為外在的誘惑,而使家庭瓦解,造成現今許多
婚主義的人們;美滿的家庭生活,我認為,應該是夫妻擁有共同的興趣,各自的空間與朋友,陪伴家人雖然很重要,但是有時候也需要些時間與空間,與朋友分享些無法對另一伴訴說的事物,最重要的,還是要適度的溝通,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然後兩個人一起找出解決辦法,為了彼此各退一步,而不是持續的壓抑,去配合對方的興趣與喜好。不論在什麼環境,面對什麼人,長久的壓抑,委屈自己去配合他人,久了,便會產生壓力,讓自己對原本壓抑的人事物更加的厭惡,甚至會盡可能想辦法去逃離,所以適度的釋放壓力,表達自己的不喜歡,才能改善自己對人事物的厭惡感,並且能夠讓自己活得愉快。
  「黑暗最深的時刻,也就是最靠近光的時刻。我們必須有足夠的信心,不管生命給我們什麼,因為這往往也是出現轉機的時候。」世間上沒有後悔藥,更沒有遺忘藥,只剩下往前進的道路,不論遭遇了什麼,我們應思考的是如何繼續往前走,並且走得更好,時間不會因為個人的沉淪而停滯,也不會同情個人的遭遇而重來,更別指望他人會一輩子為自己的悲傷而無限陪伴與體諒,願意為自己的傷痛一直陪伴自己的人,只會出現在電影裡,現實生活中,除了付錢去看的心理醫生之外,沒有其他人會願意這樣,就連至親亦是如此,很多時候,能依靠的往往只有自己。

  以上是我在看完影片後的當下感想,然而在我反覆思考後,我開始產生了許多的疑惑,為什麼有的人面臨到相同的刺激,卻不至於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呢?是否與個人承受壓力的程度有所關聯呢?是否與個人本身的思維有連帶關係呢?倘若查理本身就是個平常會去釋放壓力的人,他是否就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刺激而無處宣洩,進而選擇封閉自我?倘若查理自小有人指引他樂觀地去面對任何事物,他是否就不會因為湧入巨大的壓力而情緒失控,進而產生自殺念頭?我們看了這部影片,知道了如何去體諒與協助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們,但這只能治標不治本,我們更應該深入去探討的是──如何避免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的心理疾病,那就是要在從小就開始實施正面思維的教育;學習如何去適當的發洩壓力;學習如何去接受失敗與挫折,並且養成運動與放鬆休閒的習慣。0~3歲,是培養孩子個性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說,小時候的照顧者與幼兒園老師是個很重要的角色,家長和學校往往只會教導孩子如何增長知識以及提升自我的競爭力,卻忽略了該如何教導孩子怎麼管理與釋放自我的情緒,忽略了該如何引導孩子怎麼樂觀的去面對事物。然而現在還不算太晚,由我們自身開始,面對悲觀的人們,給予他們正面的思維、正面的力量;面對遇到挫折的人,給予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未來成為父母後,要好好指引孩子用正面的思維去看待事物,並且以身作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歷程
(1) 再經驗創傷事件: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夢見創傷事件或其他的恐怖事件,認為自己一直都在當下不斷的經歷這些痛苦,當回想到創傷事件時易引發過大的情緒和生理反應。
(2) 逃避:拒絕接觸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地點、思想、感覺,催眠自己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些悲劇。
(3) 情緒麻木:對任何事情不感興趣,沉浸在悲傷的世界裡,無法跳脫。對於他人的關心,也激不起波瀾。
(4) 警覺性增加:心理受到傷害後,浸淫在事件之中,認為任何人都針對此人此事而顯得神經質。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因為受到刺激而引發的心理疾病,可能是因家暴、天災、霸凌等事件所引起的,但是一般人並不知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資訊,因此導致延誤就醫的事情發生。
  當自己陷入疾病中時,可能會出現焦慮、憂鬱、躁鬱甚至失眠,但大多數人都不以為意,只認為是心情的影響,而以喝酒、吸菸、吃安眠藥等外物來安撫自己的情緒,但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如果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更可能會併發憂鬱症、躁鬱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建議早點治療並尋求解決之道,不能因害怕外界的眼光而拒絕看精神科,那樣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
  其實悲傷是一種哀悼過程的屈服,加以治療,可以淨化心靈。當經歷並跨越悲傷之後,心智與情感也會跟著增長,使自身更堅強。
  然而此疾病的治療過程也不容易,需要親友長期的支持與陪伴,且少接觸曾經受創的人、事、物,才能夠真正達到治療效果。


arrow
arrow

    Reg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