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c

 

看完『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的心得      

         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次子約克公爵,在一次帝國博覽會上致詞時講話結巴,從此成了全國人民的笑柄,雖然公爵四處求醫,有的醫生告訴他,抽菸可以讓他減緩緊張;有的醫生叫 他口中含彈珠等等的治療,卻都沒有任何改善,直到遇到萊諾。萊諾雖然沒有專業的證照, 但是他有在戰爭後治療他人的經驗,萊諾堅信,沒有人一出生就會結巴,然而約克公爵一開 始不相信萊諾,但在聽完萊諾為他朗讀所錄的音,他終於看見了希望,可是他並不願意透露 個人的隱私,選擇了放鬆性的治療,但是公爵漸漸地對萊諾產生信任感與友誼,終於願意說 出小時候的不愉快回憶,在經歷許多事情後,公爵與萊諾成了摯友,而公爵的口吃,也逐漸地改善。

         劇中約克公爵提到了小時候的不愉快回憶,原本說話能夠很流暢的孩子,因為保姆不當的對待加上父母親沒有多留心於孩子,進而使約克公爵從此結巴。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孩子的性格與習性,往往和父母親與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息息相關,倘若當時約克公爵的父 母親有察覺到保姆的行為,我相信約克公爵也不會結巴,父母將孩子生下來,除了有照顧和 飼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教育和關注關愛,現代的家庭,大多為雙薪家庭,有的將孩子給祖 父母照料,結果寵出一個水蜜桃的後代;有的將孩子托給保姆或幼兒園,有時被霸凌卻絲毫沒有察覺,許多家長為了賺錢,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過 程,相對的,這樣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會走偏,或是有其他的心理上的疾病,個人是認為,孩子在兩歲以前都應該盡量由父母親其中一方照料,因為托給保姆或托嬰有一定的風險,而 且孩子還太小,若由自己照顧孩子,除了可以教育並且能夠有充分的時間與孩子互動,至少在孩子兩歲前,能夠教育好,並且充分感受到被愛的滋味,長大走偏的機率會降低許多,但仍然要繼續關心孩子的狀況,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然而當英國國王喬治要求約克公爵進行演講時,雖然是有要約克放鬆,但是並沒有給他 放鬆的時間與空間,反而是沈重的壓力;而約克公爵在跟他的哥哥講話時,都會被他的哥哥 學口吃來取笑他,沒有一個家人用心去聽他訴說他的感受,因此約克公爵的口吃才會一直無 法改善,沒有人協助他跨越童年的恐懼,對於他這樣的情況,稱為社交恐懼症,約克只有在 面對很多人的時候和與無法使自己放鬆的人面前,才無法坦然的暢談自己想說的話,但是他自言自語的時候根本沒有這些問題。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人時,或許可以多給他一些鼓勵,也或許可以給他一些刺激,像劇中萊諾對約克所作的激將法訓練,可以嘗試許多方法,去讓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得以放鬆自己,跨越心裡的障礙,一開始可能會比較難,但是相處久了相對地就會產生信任感,漸 漸地就會願意敞開胸襟,接受他人的幫助,因此我們需要用耐心與關心去對待。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英語:socio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是一種對任何社交 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 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 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在心理學上 被診斷為社交焦慮失協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焦慮症的一種。此症最早被 發現於1985年,當時被[誰?]認為是忽略性焦慮失協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經過 14年才漸漸被重視。 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情都會感到輕微緊張,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 們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嚴重的案例裡,病患甚至會長時間的把 自己關在家裡。 社交恐懼症不應該與驚恐障礙混淆,驚恐障礙患者相信他們的恐慌是由某些嚴重的物理原因 造成,在發作當時或之後往往去醫院或叫救護車。社交恐懼症患者也許會經歷恐慌發作,但 是他們會察覺到自己經歷的是由非理性的恐懼造成的極大焦慮。很少社交恐懼症患者願意在 那時去醫院,因為他們害怕權威人士的拒絕或評斷。與權威人士打交道對大部份社交恐懼症 患者來說特別困難,像是打電話詢問、參加約會、派對、或工作面試等等。 精神科醫師常區別一般的和特定的社交恐懼症。患有一般的社交恐懼症的人會對大部份或所 有的社交場合都感到害怕,特定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則只對某個場合有問題。舉例來說,最普 遍的特定社交恐懼症是公開演講恐懼症(glossophobia),是對公開演講或表演的恐懼,比 較通俗的說法就是怯場。其他的像是害怕公開寫作(scriptophobia)、害怕臉紅 (erythrophobia)、害怕公開吃東西、害怕使用公共廁所等。 社交恐懼症最近才被認可為正統的精神疾病,而不是其他問題的表現。

 

社交恐懼的範圍

社交恐懼的症狀,包括在以下一個或多個狀況裡,因為其他人的注意而感到過度焦慮或很不 自在,如:交談、認識新朋友、打電話給陌生人、參加宴會、跟有權威的人交談、公然表達 不同意見、在團體面前演講、參加會議、進入一個擠滿人的空間、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 許多人面前吃東西或喝東西、在許多人面前寫東西、在許多人面前犯錯。如果光是「預想」 就會產生焦慮、進而迴避的,也算在內。

 

社交恐懼的負面結果

社交恐懼症有時會導致「恐慌」症狀,如突然流汗、手抖、噁心、心跳加速、胸口很悶、呼 吸不順、頭暈手麻、感覺快昏倒或快死掉、快失控、失去真實感,甚至強烈到送急診。 社交恐懼症也很容易造成朋友少、不易認識伴侶、工作面試挫折、不敢爭取晉升機會、逃避 要報告的課程、不敢打重要電話。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還大於洗腎病人。 有些人甚至會因為害怕打電話給陌生人,而不敢申請社會福利津貼。 因為社交恐懼帶來的生活限制,很容易導致憂鬱症,甚至自殺傾向。 如何判斷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絕大多數是從青少年期就開始有些徵兆,甚至是在童年時就容易害羞、沈默、嚴 重分離焦慮或拒學。如果是成年後突然出現跟從前個性完全不一樣的恐懼症狀,就要考慮可 能是其他原因造成。 社交恐懼症的症狀,是慢性化、一直持續的,不會起起伏伏。就算是輕微的社交恐懼,症狀 也會長期存在。

 

造成社交恐懼症的原因

有蠻多社交恐懼症的病人,在小時候曾經有不愉快的被嘲笑、甚至被罷凌的經驗,或在很多 人面前出糗。不過,也有許多病人表示,他們不記得有這些事情。 看到別人出糗的悲慘經驗、或從電視、故事書上發現在很多人面前出糗是很悲慘的事情,有 時也會強化社交恐懼症狀。不擅長社交、有些孤單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小孩,比較容易有社交 恐懼症狀。 但有時,有些人是天生的社交恐懼體質,然後一直沒有接受治療。我們必須接受,社交恐懼 症,有時就是找不出原因,而且也不是跟病人講「你要克服心理障礙!」就會自己好起來。 辨識隱藏在生活中的社交恐懼 有社交恐懼症狀的人,在生活中可能會用各種策略閃躲,避免出現讓自己不舒服、或在眾人 面前出糗的感覺。例如: 一、靠化妝或穿高領衣服掩飾自己的害羞、臉紅 二、為了避免出糗,過度準備簡報、會議或其他社交活動 三、在容易緊張的場合前,喝酒或吃鎮靜劑來掩飾恐懼 四、在某些場合,一定要帶個伴 五、引導社交談話主題朝向「安全」範圍,如為了不讓話題聚焦在自己身上,不斷的話題導 向其他人 六、在社交場合,會選擇躲在「安全」的角落,最不會跟其他人產生互動 七、主動爭取可以減少互動的角色,如幫忙盛菜端碗盤 八、在宴會或餐廳裡,喜歡昏暗的燈光 九、避免視線的接觸,避免引起注意 十、盡可能逃避會引起社交恐懼的場合 這些「安全行為」,可以讓當事人換得一時的平靜,但對於改善社交恐懼症狀,卻是惡性循 環。不過,還是要提醒,「社交恐懼」是個人特質,除非是當事人的近親或密友,不需要去 干預別人的「安全行為」。

 

基本的治療社交恐懼症的方法

一、藥物:最常使用的是「血清素藥物」,服用兩三星期後,可望減少社交環境底下的過度 焦慮反應,以及改善長期社交隔離下的憂鬱心情、缺乏自信。有些人的社交恐懼只在特定環 境出現,如跟公司同事簡報,這時在簡報前半小時吞下一顆不會嗜睡的抗焦慮藥物,有時會 有立竿見影的成效。 藥物不見得需要長期服用。有些人服藥半年,靠藥物壓抑過度的焦慮反應,在這半年內,病 人得以自行演練「暴露—減敏感法」。當病人的恐懼降低後,藥量漸漸減少,症狀沒有復 發。 二、放鬆訓練:如生理回饋、腹式呼吸、瑜伽、靜坐、冥想等,可以降低整體的焦慮程度。 藥物與放鬆訓練,都可以搭配心理治療同時進行。 三、心理治療:理論上,最被推薦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不過,這需要較長的治 療時間,每星期跟治療師會談一小時,至少持續兩三個月,一次花費可能要1200-1500,如 果指定知名心理師或名醫要價更高。但如果能改善困擾一輩子的社交障礙,應該還算值得 吧。 如果你仔細看完這篇文章,你也算開始做「認知行為治療」了。有些病人沒錢、沒時間接受 心理治療,在看完文章、跟醫師碰面聽完說明後,會自己藉助服藥、放鬆,來嘗試「暴露– 減敏感法」,逐漸改善社交障礙症狀。不過,在某些狀況下,加上心理治療,還是會有更好 的效果。 理論上,醫院的心理師可以用健保提供心理治療。不過,以醫院的心理師編制,能接的個案 有限,而且得優先處理住院嚴重病人的需求,還有來自政府單位的各種鑑定、測驗委託要 做。準備一筆預算,找自費的心理諮商所比較務實。

 


arrow
arrow

    Reg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